诸玄识董并生:巴黎圣母院是19世纪“仿古”建筑
据报道,2019年4月15日下午突发!巴黎圣母院大火!800年古迹被焚毁,全人类最伤心的一天……
巴黎圣母院有800年历史吗?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
按照成说,巴黎圣母院是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之一,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这种说法认为哥特建筑是法国在12世纪之后开始的建筑创造。
历史的真相是:先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说,后有巴黎圣母院建筑。
雨果说:
【“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受了什么样的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见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
雨果这段话:“整个哥特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说明当时并不存在哥特式艺术,自然也包括这座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由此可见,在雨果写《巴黎圣母院》小说的时候,并不存在一座“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原来,法国巴黎圣母院的历史并没有800年,真相是:巴黎圣母院是1845年开始建设的“仿古建筑”。而所谓的“仿古”也并非真有一个什么所仿的蓝本,不过是19世纪建筑师自己脑子里认为“哥特式建筑理应如此”,想当然耳!
欧洲文学名著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小说创作于19世纪,属于当时盛行一时的“哥特风格”。
当人们来到欧洲,身临其境亲眼见到所谓12-15世纪的 “中世纪哥特建筑”的大教堂时,无不为那高、直、尖,直插云霄的建筑造型所倾倒和折服,叹为观止。这种大教堂如今在欧洲各地随处可见。曾几何时,在欧洲学者们笔下,还将所谓的“古典历史”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时段描述为“千年黑暗”呢。
然而,“哥特风格”打着中世纪的名号,却实际上与中世纪的历史并无关系。原来,哥特风格的小说来源于18世纪英国作家沃波尔,他在自己买来并改造为“中国风”的一栋别墅——草莓山庄里创作出一部小说,即风靡一时的哥特小说《奥特兰托城堡》。据他自己说,这部书是根据一部中世纪手稿翻译而来。可是,所谓的手稿实际上并不存在。其实,这部书是参考了中国的文学资料,再加上他自己的想象凭空虚构出来的。
有趣的是,沃波尔将自己创作该小说时所居住的这所山庄花了三十余年时间进行改造,改造所使用的图纸却是中国风建筑设计。谁知,到了最后关头沃波尔又突发奇想,将这栋别墅改头换面,袭取一些东方泛亚的建筑元素,将其建成了一座不伦不类的“艺术作品”,起个名字叫做“哥特式”。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的缘起。[1]
为了迎合民族主义思潮,19世纪在整个欧洲范围内掀起了建造“哥特式建筑”的热潮;与此同时,随着沃波尔小说《奥特兰托城堡》影响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哥特小说的创作高潮。哥特建筑热再加上哥特小说的推波助澜,两者形影相吊,你方唱罢我登场,百余年间蔚然成风,最终被当作欧美观赏建筑的大观……
随着对“黑暗的中世纪”进行“平反”的运动的深入,正是在维克多•雨果的哥特小说《巴黎圣母院》(1831年出版)的影响下,法国建筑师比奥莱•勒•迪克(1841-1879)从1845年开始费时数十年“修复”了以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为首的大批所谓“12-15世纪的哥特建筑”。这种修复并非以历史上真实的哥特式建筑为蓝本修旧如旧,而是以18世纪波沃尔的“哥特式”为参照以及按照19世纪建筑师们自己对哥特式的想象而进行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遍布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大多都是在19世纪以及之后被按照主观想象、想当然地“修复”出来的。真正历史上存在过的原始、简陋的“中世纪教堂”,反而被这些修复者们用“修复”的名义,统统铲平,不留痕迹。
一.法国12-15世纪“哥特建筑”不靠谱
西方伪史在欧洲建筑史上的表现之一是,所谓的中世纪哥特建筑源于12世纪法国的卡佩王朝说。
来源 : 生民无疆
感谢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地创作来回馈您!
注:手机浏览器不支持微信支付。如需使用微信支付,请先将文章分享到微信,再打开文章进行打赏。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进行支付

热门评论